书法教学 | 五大书体的历史起源——草书

草书,有广狭二义。广义的,不论年代,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。狭义的,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,形成于汉代,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。

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,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。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。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,其又分大草(也称狂草)和小草,在狂乱中觉得优美。正如李志敏所说:“临于池,酌于理,师于物,得于心,悟于象,然后始入草书妙境。” 

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,彼此容易混淆,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,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。




章草

章草字体具隶书形式,字字区别,不相纠连,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。有见汉末以来《急就章》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《急就章》的“章”字得名的,最为无稽。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,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,都属臆测。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、章楷的章同义,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,字与字不相牵连,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。章草是隶书快写的结果,其特征仍然保持隶意,结体扁平、端庄、稳健,字字独 立,上下呼应,行气贯通;用笔波磔明显,雁尾强烈,大脚捺更是突 出别致;章法上字距接近,行距较远,上下茂密,左右疏朗。章草流行与汉代,西晋、唐宋人无人问津,几成绝迹。元代赵孟频、明代宋克重新拾起,使章草得以复苏。近代王世镗、王蘧常终生研习章草,在传统章草的基础上掺以时代气息,减弱波磔雁尾,用笔追求 古朴,结字由原来之偏平向方形甚至长形转化,时人多有仿者。


图片

《急就章》局部


自章草起,草法就基本形成了,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,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,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

一是笔画省略,结构简便

二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,具有符号化特征

三是笔画之间、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,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。

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,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。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。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,文字应用频繁,个人随手省简,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,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,势必要加以纠正,甲骨文时期即有草写的痕迹。周宣王太史作籀书,李斯作小篆,程邈作隶书及蔡邕以八分书写《熹平石经》等,都是两周、秦、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,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。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。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、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,史籍中“屈原属草藁”“董仲舒藁书未上”,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。


图片

《文武帖》局部


据魏晋人记载,东汉北海敬王刘睦“善史书,当世以为楷则”,刘睦死前,明帝派驿马“令作草书尺牍十首”。章帝时,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,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。可见公元1世纪中叶以来,草字已经不仅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。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,西汉武帝时字画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。到新莽时期,有更多省画和连笔的字。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(46)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。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。许慎在《说文解字·叙》里说“汉兴有草书”,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。东汉末期,张芝以及稍晚的锺繇等名家辈出,各成流派。当时赵壹有《非草书》之文,蔡邕有类似之议,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,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。汉末直到唐代,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婉转的今草,以至奔放不羁、气势万千的狂草。





今草

今草起于何时,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、王洽两种说法。从传世的表、帖和出土的汉简、汉砖看,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,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,草书也会随之变异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瑷作《草书势》,对草书有“状似连珠,绝而不离”绝笔收势,馀鋋纠结”“头没尾垂”“机微要妙,临时从宜” 的描述,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,已不拘于章法。

图片

《初月帖》局部


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。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;说今草起于“二王”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。今草又称小草,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法而演变形成的。今草较之章草更简,彻底省减了代表隶书、章草的雁尾,去掉了章草的笔画波磔及隶意的挑势、捺脚,加强了笔画之间的萦带、连绵,又进一步提高了书写速度,加 强了书写的简便与快捷。

今草在结体上打破了章草的横向扁平取势,变成了纵向竖长取势,上下连贯,灵活多变,随势生形,姿 致流畅。同时,由原来章草的字字独立的相对静态形式,变为互有呼应、流贯通畅的动态形式;用笔由于摆脱了雁尾而洒脱自 如,绚丽多姿,流便优美,情感丰富;章法较章草自由夸张,疏密起伏,整体联系紧密。


图片

《中秋帖》局部


今草的形成,一般认为是由东汉张芝集众 家之长而创今草。唐张怀瓘《书断》中说张芝:“学崔、杜之法,因而变之,以成今草”,又说:“章草之书,字字区别。张芝变成今草加其流速。”后经王羲之父子变古创新,使今草完善成熟。“二王”书法笔姿娇逸,体态秀婉,完善了一整套今草书体的形式法则,形成了唯美主义的书法风范,千百年来一直规范和影响着中国书坛。后来的小草大家如智永、孙过庭、米芾、赵孟颗、王宠、董其昌、王铎、傅山等继承“二王'遗风,尽得晋人笔意,而又各有创新,各具特色,使今草不断丰富发展。





狂草

唐代,出现了以张旭、怀素为代表的狂草,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。据传狂草初由张芝“一笔书”蜕变而来,至张旭承今草之法,扬“一笔书”之意,始成狂草风范。后经怀素推波助澜,使狂草成熟,达到了新的境界。旭、素之后,善狂草者有宋代的黄庭坚、明代的祝允明,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等。狂草亦称大草,笔意奔放,体势连绵,如张旭的《古诗四帖》,怀素的《自叙帖》等。


图片

《自叙帖》局部


图片

《古诗四帖》局部


“大草”与“小草”相对,大草纯用草法,难以辨认,张旭、怀素善此,字一笔而成,偶有不连,而血脉不断。清朝冯班《钝印书要》谈学草书云:“小草学献之,大草学羲之,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。”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,字迹清瘦见形,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。张旭字形变化繁多,常一笔数字,隔行之间气势不断,不易辨认。韩愈《送高闲上人序》中提到张旭草书:“喜怒窘穷,忧悲愉佚,怨恨、思慕、酣醉、无聊、不平,而有动于心,必于草书挥毫发之,故学张旭难。”

狂草和小草的区别除了在字形上大于小草外,更重要的是草法更加省减,用笔更加放纵,结体和章法更加自由奔放,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。狂草用笔速度大大提高,使转飞动,窜駣腾挪;结字雷厉风行,诡奇多变,有时打破单字结字常规,把两个字甚至一组字作为一符号来处理,完全是情感所致;章法上不计工拙,无意经营,却用心良苦,匠心独运,一切随情而定,随感而异。狂草基本失去了实用目的,变成了一种纯艺术的欣赏形式。

狂草对情感的需求最高,情感可谓狂草的生命。由于完全的精神投入,狂草书家往往近于颠狂,有时借助醉酒来进入狂草之精神境界。在书法的众多书体中,草书最难学习,尤其是狂草非一般人所能为。学习狂草除了方法得当、勤奋刻苦外,还须有先天禀赋,否则,狂草将难以涉足。

相关文章